最新消息

The News

  • 2025-02-26
  • 644

巧手織光明,許水鸞的韌性織路


許水鸞的韌性織路
斜陽映照工作室內,一位身影專注在手中的刺繡作品上。坐在窗邊的她,是台灣少數仍在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工藝者之一,生於1957年的她,不僅見證了台灣社會的變遷,更用她的一針一線,默默記錄著屬於這片土地與自身的故事。
 
與《臺灣防盲》緣起
過去臺灣曾一度流行小兒麻痺症,許水鸞回憶,她出生不久即罹患小兒麻痺症,那時的醫療還沒有現在發達,父母忙於生計,無暇照顧年幼且行動不便的她,幸好附近教會成立了專門照顧特殊孩童的育幼院,許水鸞童年大部分就在那渡過,「我還記得當時有醫學生大哥哥大姊姊來照顧我們,我們會叫他們老師」。而湊巧的是,《臺灣防盲基金會》蔡瑞芳董事長,就是當時曾到院服務的醫學生之一,他在年少時期擔任志工,協助小兒麻痺症的小朋友們做物理治療,也在課業上給予指導,「老師當時打電話來說要採訪我,我嚇了一大跳」許水鸞笑著說。
 
困境中揮灑生命
小時候,許水鸞家裡貧困,光靠父親賺的錢不夠養活全家,母親便開始以手工維生,辛苦養育五個孩子。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,作為長女的她即使罹患小兒麻痺症不良於行,她仍要幫忙家務,也必須分擔家計,「除了長女的責任感,也是因為我跑不掉啊!妹妹們可以跑,但是我這雙腳能躲去哪?於是就乖乖地賺錢啊!」許水鸞笑著說。於是她代替媽媽做起了販售春聯的生意,頗具生意頭腦的她,會觀察客人喜愛的吉祥話,挑選銷量最好的春聯進貨,一做就是十年,直到手工春聯被工廠製造取代。
 
命運輪轉
升上國中後,許水鸞離開育幼院,一路走來因行動不便,飽受旁人異樣眼光,也時常遭受霸凌。即便到出社會後,許水鸞開始工作,依舊受到某些同事質疑其工作能力,但許水鸞一做就是數十年,一路走來雖有逆境,也仍然有許多貴人伸出援手。然而好景不常,命運並未給她一條平坦的道路,她在一次大量出血後,就醫檢查發現了腫瘤,而由於小兒麻痺症造成的脊椎側彎,讓她無法使用最新的微創手術,只能將肚子整個剖開,把腸子上一顆一顆像葡萄那樣的腫瘤,清除乾淨,再擺回去。侵入性的手術,就像剖腹產一樣,復原過程緩慢且折磨,讓她身心俱疲,最終她不得已,離開了已服務28年的學校。
 


巧手織光明,許水鸞選擇繼續前行
直到2007年,一個朋友邀請許水鸞前往台南科技大學學習歐技拜占庭刺繡,由台灣知名刺繡藝術家—張美筠教授指導。為了學習這門手藝,許水鸞每天清晨便出門,輾轉搭乘火車、公車,最後再步行進入校園。對於穿著鐵架、拄著柺杖的她來說,這是一場體能與意志的雙重考驗。許水鸞往往到了教室已是大汗淋灕,「你知道嗎?等到我好不容易終於到了教室,我已經累趴了,拿著針跟線的手都在發抖」她說,幸虧張美筠教授在課堂上請同學們在住宿上給予許水鸞協助,讓她不必舟車勞頓。張美筠教授曾對她說:「妳這雙手,好像生來專門繡花用的……」這些話如同種子,深植許水鸞心中,最終引領她踏上創作之路。創作不輟的她,也在美麗島捷運站開設了自己的店舖,客人來自世界各地,有新加坡、中國、香港、加拿大、日本、巴西..等等。
 
人生中最低谷的時期,罹患急性青光眼
藝術創作的道路亦非一帆風順,許水鸞和我們分享了她人生中最低谷的歲月,她的父親罹患失智症長達17年,基於母親的意願及親人長期臥床的前車之鑑,她們選擇帶父親回家自行照護。「每天看著父親不吃不喝,那種苦是很難熬的。媽媽每天坐在旁邊以淚洗面,我也只能邊流眼淚邊安慰她。」她回憶道。
 
同時她必須兼顧位於美麗島的手作店面。當時店面正面臨財團收回承租,她被要求在三個月內搬遷。許水鸞一邊照顧著年邁的父母親,一邊又要處理工作室搬遷,巨大的壓力下,她某天早晨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和嘔吐症狀,一隻眼睛的視野,竟出現一半黑暗的情況。就診後,醫生表示需要立即手術,否則有失明的風險。「我都殘障了,如果眼睛再瞎,我怎麼過日子?」她憶起當時的無助。
 
萬幸的是,手術進行的很順利,大幅降低了失明的風險。而不幸的是,因視力問題,讓她不得不聽從醫生的建議,放棄刺繡這項高精細度,且極傷眼力的創作。
 


命運開了另一扇窗
沉寂一段時間,命運仍替許水鸞開了窗,經歷一段不短的低潮期,她在貴人幫助下,因緣際會轉入手工皂創作,數年來持續精進,她做出了自己的心得,也做出了口碑。此次她將與臺灣防盲基金會合作一系列募款品,期望透過她的創作與大眾對話,並為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力量。她的皂皆為純手工製作,過程耗時耗力,所以步驟都不馬虎,而手巧心也巧的她,做出來的手工皂質地溫潤細緻,每顆皂都飽含著手作的溫度。
 
除了手工皂以外,我們亦會推出少許限量的手工布製品,邀請大家與許水鸞女士一同關注視力健康,支持我們的各項服務與計畫,並持續關注我們的官方平台,一個按讚、一次分享,都是幫助我們的方式。每一次的轉發,都能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資訊;每一個留言鼓勵,都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。
 
《臺灣防盲基金會》蔡瑞芳醫師創立於2017年,並擔任董事長,亦親自前往偏鄉擔任志工醫師,致力於推廣視力保健知識與眼科醫療資源普及,並於偏鄉地區提供眼科義診服務。同時,基金會深入校園和社區舉辦衛教活動,以VR眼疾體驗等方式提高護眼意識。此外,本會更投入發展中國家,發起國際眼科照護專案,提供尼泊爾偏遠地區眼科服務。未來,我們將持續推動防盲倡議,連結政府部門、企業及公民社會參與國際護眼行動。
採訪 葉南槿 / 攝影 葉南槿